您的当前位置:子良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除法初步认识教案7篇

时间:2023-06-14 10:05:03 来源:子良范文网
导读: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法初步认识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除法初步认识教案7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
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
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
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
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3篇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4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的例1、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解答。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正确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磁性板,学生每人一套学具。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讲故事:(提出要求: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听完故事后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前有一个妈妈,她生了两个孩子,这两个都非常贪吃,有一天妈妈买来6个苹果,分给两个孩子吃。她第一次是这样分的;哥哥分1个弟弟分5个,哥哥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然后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哥哥还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这样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这时哥哥看到弟弟和他一样多,高兴地笑了。

提问:故事里妈妈把6个苹果分了几次?是怎么分?板书: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为什么哥哥最后高兴的笑了呢?(因为他们分的一样多)一样多还叫什么?(同样多)

小结:像这样分的同样多(一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们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学生跟读一遍。

二、教学例1。

现在请每个同学从学具里拿出是8的物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物体分成4分,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在讲台桌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剩下的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3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指导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打开教科书,引导学生看p40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课内练习

1、做教科书P41“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五、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六、提出假设,做出总结:

学了这课,如果你是那俩个孩子的妈妈,你知道应该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吗?

授课教师:池剑华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5篇

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
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
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

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⒈成功之处

⑴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⑵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

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⒉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⑴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来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把两种意义集中在一起教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一个“人为的教学障碍”而新生成一个“人为的教学难点”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⑵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说,由于前面的乘法学习已经取消了对”几个几“的理解。在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高清12÷4=3,的几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⑶从除法本身的含义要讲,12÷4=3可以理解成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个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老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掌握知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有它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掌握知识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物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这节课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分实物,学生从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并没有渗入“平均分”的概念,没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教师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案,没有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没有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
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
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7篇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推荐访问:除法 教案 除法初步认识教案7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推荐7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详细教案

本文链接:https://www.szjyled.com.cn/fanwendaquan/jiaoansheji/7126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子良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72418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