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子良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观后感 观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后思考

时间:2023-03-07 13:50:04 来源:子良范文网
导读: 传承历史记忆造福当代民生——观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后的思考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花城新区干坝塘,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观后感 观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后思考,供大家参考。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观后感 观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后思考

传承历史记忆 造福当代民生

——观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后的思考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花城新区干坝塘,占地6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三线建设博物馆。这个由五个锥形建筑组成的“五角星”场馆,气势恢宏、别具一格,它不仅象征着攀枝花三线建设取得的丰功伟绩,更承载着几辈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艰苦创业、勇于奉献、开拓进取、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

博物馆以“三线”为主线,以“博物”为基础,按门类设分馆和展区,并采用实物、图片、文字等传统展示与场景模拟、多媒体、3D投影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陈。馆内展厅共有三层:其中一层为攀枝花历史展厅、多功能厅、临时展厅,主要展陈了攀枝花出土的旧石器时期以来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画像砖等珍贵文物,苗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等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攀枝花独特的苴却砚和丰富的矿产、水果等资源;
其余两层为三线建设展厅,展陈以“铭刻峥嵘岁月,熔铸历史丰碑”为主题,包括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的决策发动、十三省区三线建设展开情况、三线建设推动发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点项目、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七大板块,主要展陈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线建设的题词、中央和全国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工具、建筑形态、生活用品、三线重点企业的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以及“两弹元勋”邓稼先、“核司令”程开甲、“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攀枝花兰尖磁铁矿发现者常隆庆、刘之祥等三线建设功臣的铜像和贡献。馆内收藏的文物种类广、数量多,共计10000余件,整个展陈充分展示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工业建设史上一段气壮山河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上千万人参与、四百万人迁徙、几辈人无私奉献的英雄伟绩。

从艰苦的“不毛之地”“干打垒”一直到“宏图大展”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我们每一位攀枝花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这当年的革命前辈们的奉献,在历时17年的大三线建设中,数百万建设者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我国的战略后方基地。“天当罗帐地当床”、“三块石头架个锅”,“干打垒安下老娘亲,建设三线建设我的家”,“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共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一生奉献终无悔,笑看神舟巡九天。”……这些正是当时“三线建设”艰苦条件和建设者们豪情万丈的真实写照。意义深远的三线建设,是一首气吞山河、感动天地的伟大历史史诗,是一曲改天换地、慷慨激昂的宏伟乐章,对我国西部,乃至全国都极具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攀枝花85后,我充分感受到了今天攀枝花三线建设成果来之不易,见证了三线建设对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作为一名三线建设者的后人,我为祖辈父辈毅然决然投入到这一伟大的建设中甚为钦佩、深感骄傲;
作为一名文博学者,我更应义不容辞地为做好三线建设的文化传承而努力。基于此,我想谈谈自己对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几点粗浅思考:

一、盘活馆藏文物,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

目前,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自建馆对外开放以来,一直是免费开放的,

这不仅可以有效传播“三线建设”文化、弘扬“三线建设”精神,还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利用率,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然而,免费开放后,可能会让单一靠政府全额拨款的博物馆难以长期维持馆藏文物日常保护和博物馆正常运转的投入,对后期博物馆的深入创新发展更是望而却步。如何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已成为全国各地博物馆普遍面临的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故宫朝珠耳机、马王堆养生枕、陕西“唐妞”、“汉英俊”、“摩登仰韶”……博物馆文创产品逐渐涌到台前,令人眼前一亮,甚至掀起了一股文创产品“呆萌创意”热潮。全国不少省、市地方博物馆纷纷开始重视开发文创产品,结合自身特点,创建自身品牌,打造以实用性和创新性兼具的消费类日用文化产品为主的、富有文化特色的精美创意产品,并设有相应的网上销售点,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通过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创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不难发现,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对内可以通过学术研究挖掘藏品内涵,制作、推广有趣并有文物特点的文创产品,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在设计创意中着重突出文化产品的媒介作用;对外可以加强推广、宣传、销售平台和渠道建设与对接,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如果说,长久以来,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公益机构而没有经营权的现实,使其文创产品开发经营一直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状态。那么,2015年3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明确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可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在不违背其非经营属性、不脱离其宗旨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开展经营性活动。这无疑为博物馆文创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为文创产品的研发推广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在文创产品开发中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寻找运行模式,则要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推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文创产品。只有不断摸索市场规律,研究人们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将文创产品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将三线建设时期的标志和现代工业化元素相结合,才能让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使文创产业做大做强。

二、紧跟时代脚步,构建数字虚拟博物馆

目前,国内大型博物馆都在尝试进行虚拟现实展项建设,如何让观众在参观展项时通过视、听、嗅觉和触感更深层面地感知展品的内涵,通过互动参与达到与受众情感上的“心灵沟通”,以及如何使虚拟和现实融合得更加紧密,这些都是博物馆展陈创新中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大屏幕拼接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交互技术等数字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在宣传、教育要求上的不断提升,以及虚拟现实展示产生的良好传播效果对这一要求的高度契合,使得虚拟现实展示在将来的博物馆展览陈列中有着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纵观国内,以北上广为文化核心的部分博物馆,已经根据博物馆的不同展览配备完善的二维码微信导览功能,让实地参观博物馆的人们有了一本活生生的“口袋书”;
放眼全球,博物馆数字版中华艺术宫的亮相,成为国内首个具备360度全场景游览功能的数字博物馆;
Google艺术计划深入中国内地,寻求与更多的博物馆与艺术机构的合作,让国内的文博爱好者憧憬更多可能。互联网时代虚拟博物馆以更现代、更便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欣赏文物藏品,这一展示手法不同于一般影像介绍和视频展示,不仅能提升展项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还使受众在认知层面上和心理层面上都能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

三线建设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它催生了百里钢城,孕育了钒钛之都和阳光花城,不仅创造了攀枝花从无到有、迅速崛起的巨大物质成果,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不仅是三线建设这份人类记忆的最好载体,更是激励后人发扬“三线建设”精神奋勇前进的源动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护好、传承好,笔者认为打造三线建设数字虚拟博物馆,一来,不但不会冲击实体博物馆,反而会被进一步吸引观众去体验实体博物馆,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博物馆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实物“拷贝”到虚拟世界,更应该是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激发观众灵感和推动创新的重要来源;
二来,可以增强实体展馆服务功能,由于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实体博物馆存在着藏品展示空间有限、展示内容更换周期长,如果能巧妙结合数字虚拟博物馆,线上线下同期展出不同文物,将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再者,还可以将暂时无法修复但极具价值的实体文物通过3D技术完整再现,将带给观众最好的观展体验。

三、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博物馆创新力

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只有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发挥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并换发出活力。然而,博物馆的创新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的支撑,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人才是文化发展繁荣的第一推动力。

笔者认为,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还需要复合型人才。博物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其内容涉及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并且实践性较强。而一座大型的综合博物馆,也是由众多职能部门所组成的,它需要各种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来共同推动其运行发展,包括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美学、音乐学、工程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人才。但由于博物馆的各项业务不是孤立进行的,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难免会出现各种交叉,这就需要博物馆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一定数量的复合型人才。譬如博物馆的业务核心——展览,依据展览题材和内容的不同,所涉及到学科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题材的展览,由于文物本身兼具历史与艺术两种属性,也迫使我们不能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去解构它,学历史的应该知道一点艺术,搞艺术的也应该懂得一点历史。

此外,科研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对于博物馆陈列布展、社会宣传教育等工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自2015年3月3日纪念攀枝花三线建设50周年开馆以来,不仅吸引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还迎来文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题材的报道、论文、著作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然而,这些论著成果对于深厚的三线建设文化内涵来说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需要被挖掘、被传播。要做好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必须聚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或自主、或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从而使博物馆成为真正的科研机构,让更多极具价值的科研成果成为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基石,为成功申报“中国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城”、“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结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它为我们创造了无以伦比的文化遗产,由此应运而生的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已成为今天攀枝花市一张最靓丽的文化名片,更是攀枝花最大的文化存在与自信,对传承文化、造福民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就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及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以上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拙见,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推荐访问:攀枝花 博物馆 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szjyled.com.cn/fanwendaquan/zhuantifanwen/4548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子良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72418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