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子良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汇总8篇)

时间:2023-03-07 14:35:04 来源:子良范文网
导读: 【导语】小城镇建设论文(汇总8篇)由会员“蝶囚”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汇总8篇),供大家参考。

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汇总8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 (汇总8篇) 由会员“蝶囚”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 篇1:小城镇建设论文
  • 篇2:小城镇建设论文
  • 篇3:小城镇建设论文
  • 篇4:小城镇建设论文
  • 篇5:小城镇建设论文
  • 篇6:小城镇建设论文
  • 篇7:小城镇建设论文
  • 篇8:小城镇建设论文

    论文题目:新型城镇化助力镇宁同步小康

    摘要:镇宁自治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镇宁自治县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按照“全域镇宁、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要求,大力建设以“五型城市”为载体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

    应势而谋提高城镇化质量

    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抓产城融合。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构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丰富城市内涵。充分运用好民族元素和历史文化元素,推进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新建陆瑞光纪念馆、安庄卫古城门,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重塑马鞍山合作社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季节包工”改革创新精神,新型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抓城乡统筹。经过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辐射发展,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做大城区、做特城镇、做美乡村,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型城市。

    抓好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以“8+1”“8+X”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进取探索“1+N”建设模式,镇村联动推出一批美丽乡村。

    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建成改造镇乐公路、西南外环公路、南外环公路、工业园区延长线等8条主干道路,打通望安桥连接线、二桥路双向连接线等8条“断头路”,进一步完善环翠新区路网,实施南北大街延伸工程,城区道路通达本事显着提升。经过PPP模式新建两个机械停车场,实施东大街绿色停车场改造等工程,城区新增停车位4791个。

    合理转移农业人口。围绕“一分三向”模式,经过引进规模企业、组织技能培训、供给项目扶持等措施,进取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区、小城镇、美丽乡村集聚,城区人口到达8.46万人,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顺势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镇宁着力建设独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全县城乡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为优化,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15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49.77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44个,大幅改善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进餐饮、住宿、娱乐、商贸中心提质发展,以城镇化建设拉动消费,有效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城乡生活环境持续美化。以“礼貌在行动·满意在镇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升城镇整体形象。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城区产城景一体化凸显。江龙、丁旗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大寨、龙井、高荡等美丽乡村串起乡村旅游“项链”,河道两岸、山体公园、城乡道路、临街楼宇等绿化美化亮化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乡共美”的美丽画卷。

    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把群众利益、安全便捷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完成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8万户,建设新二中,启动镇宁民族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工业促进就业、城镇带动就业项目,“十二五”

    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大力开展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创立二甲综合医院和新医院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中医院新院今年内投入使用。

    乘势而上加快同步小康建设步伐

    镇宁自治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必须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必须要有科学规划的引领。镇宁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城市、特色轻工业发展城市的定位,突出产业、绿色、历史、民族、人文等元素,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现代城市功能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必须有社会各界的看齐参与

    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自觉向县委、县政府看齐,提振精气神,既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潜能,又进取调动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参与性、主动性,构成通力协作、支持共建的良好氛围。

    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大投融资力度,采取金融贷款、PPP公私合营、融资代建等创新模式,融资42.7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9%,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齐转。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站在新的起点,镇宁自治县委、县政府将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行动指南,带领全县38万各族同胞进一步崇正强信、凝心聚力、勇为善成,更加有效地**难题,更加快速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康庄福民”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加快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小康步伐。

    [由网友投稿]

    论文题目:谈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摘要: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坚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合理利用应当包含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两方面,既要保证土地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区域环境的保护,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小城镇;
    土地合理利用;
    评价体系

    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含义为: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坚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

    1、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土地合理利用的目标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利益最大化,这就决定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土地合理利用的程度,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素。

    1.1、土地资源状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一方面是指土地绝对数量的缺少,另一方面人口急剧增长,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而土地的供给有限,造成供不应求的相对稀缺。如果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就必须充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尽量做到地尽其用,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

    1.2、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财政越雄厚,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投入就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配套设施就越完备,在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就能支持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开发,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区域,其用地结构、比重等都有所不一样。所以,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水平的地区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有所不一样。

    1.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规模的手段,能够经过严格控制城市增量用地指标,促使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
    同时,土地利用规划也能够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布局,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城市盲目外延扩展的粗放开发经营模式。

    1.4、地区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城市土地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容量越大,所能承受的土地开发密度和强度就越大,土地的经济产出就越多。对于某些特定的用地类型,需要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就要在进行用地布局时给予充分的研究,最大可能地做到投入产出相匹配,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资金,合理利用建设用地。

    1.5、生态环境条件。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较脆弱,现有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强度、类型等。要保护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使土地的开发强度与环境容量协调一致;
    其次,如果现有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在用地布局中就要避免污染类用地,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以适应生态环境的要求。

    2、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2.1、评价的原则。根据以往的研究并结合前面的分析,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1)城镇的发展是否贴合当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异常是城镇规模及人均用地水平是否与土地的资源条件相适应;
    2)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是否合理;
    3)城镇的选址和用地发展方向是否贴合节俭土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4)城镇的布局与用地的功能组合是否协调和贴合级差地租分布的规律,各类用地结构是否完善;
    5)投入土地的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6)城镇的土地是否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
    7)城镇土地利用是否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8)城镇土地是否依法管理,高效有序。为了实施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战略,我们首先应当解决的就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评价问题。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某种层面上模拟评价对象的运行机制,研究评价指标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意义。

    2.2、评价的总体思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和设定评价的基本要点,我们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则和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目标,明确了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概括地说,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和步骤:

    1)土地合理利用结构评价。对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甩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城镇内部各类用地占总用地的比重,以及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是城镇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状况,一个小城镇土地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变化。2)土地合理利用强度评价。土地利用的强度是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的重要资料,也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应当坚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强度太低,则土地利用的效率就比较低,反之太高,也有可能超出土地合理利用的承载范围。3)土地合理利用的产出效率评价。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充分发掘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因而产出效率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涉及土地承载的经济投入和产出、土地自身的价值状况以及土地经济的运行状况等各方面因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做这部分评价时,我们不仅仅要研究现实的经济价值和效率,并且要研究土地价值增值的潜力大小。

    3、评价方法和步骤

    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性评价,从步骤上来说,首先应当研究确定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是合理的,即如何确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
    然后根据标准构建土地合理利用的指标体系;
    之后选择评价的方法进行统计;
    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判定登记、划分评价类型区,提出不一样类型区土地挖潜的途径和措施。

    3.1、评价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国小城镇的数量很多,类型也很复杂,城市增长的途径和方式都不相同,因而我们不能采取统一不变的方法进行合理性评价,而应当根据不一样的情景区别对待。可是在作比较研究时,我们应当保证对不一样城市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这样才具有可比较性。根据前人研究经验,在选择用多因子进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能够借鉴:1)加权累计赋值评判法;
    2)极限条件法;
    3)灰色关联度法;
    4)聚类分析法。

    3.2、选择评价标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有国家标准的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并参照地方标准调整幅度范围;
    2)没有国家标准但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地方标准;
    3)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全国和同类小城镇的一般水平,加上必须调整幅度;
    4)以上资料都缺乏的,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标准。

    3.3、确定因素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因素权重。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确定量化,从而为决策者供给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的事物看作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

    在建立不一样层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请专家、学者、管理者根据各自对客观现象的确定,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评价,然后利用数学方法综合众人的意见确定出同一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再层层排序,最终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后面还有多篇小城镇建设论文!

    论文题目:以“三个强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年来,北安市通北镇党委围绕打造北安南部区域性中心强镇和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服务、保障作用,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通北镇先后被命名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镇”和黑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镇”。从实践情景看,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三个强化”。

    一、强化示范引导,大力推进“双推双引”

    通北镇既有城(镇),又有乡(村),是城乡结合部。镇党委认为,农村城镇化必须统筹城乡两个发展、促进城乡两个繁荣。为此,镇党委着力实施“双推双引”工程,即在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
    在城镇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育,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走城乡联动、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各村党组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党员干部带头,进取帮忙农户选定土地租赁、倒包、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确保流转土地的农民实现利益最大化。今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9万亩、规模经营8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4%和66%。二是加大农村产业化党组织建设的力度,各村先后成立了蔬菜生产、跨区作业、豆制品加工、农副产品收购等合作社党组织,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年增收超过3000万元。三是在新型工业、商贸物流、大豆产业和有机食品产销四个聚集区建立基层党组织,进取为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牵线搭桥”。目前,全镇已有2600多农民在“四大产业”聚集区就业,年收入5500多万元。

    二、强化服务保障,蓄积城镇发展动力

    按照“兴经济、促发展”这一主旨,镇党委开展了“项目建设我先行”活动,即经过整合各职能部门党组织的资源,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党员示范岗,进取为投资项目供给全方位服务。一是实行党政领导和相关党支部包项目工作机制,帮忙项目建设单位**疑难问题。如城建党支部努力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供给优质外部环境,主动帮忙企业办理规划审批等事项。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共引进资金六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大项目15个。二是组建党员先锋队,强力推进城镇基础建设、楼房开发等重点工程。目前,全镇由党员干部牵头,成立了20个先锋队,与项目建设单位结成服务对子,以“点对点”

    的方式,帮忙建设单位办理解决立项、审批、拆迁等相关事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三是成立党员督导小组,不定期地对城镇建设重点项目进展情景进行督导。目前,总投资8.97亿元的道路拓宽,站前广场改造,楼房开发和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等29个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总投资3.3亿元的幸福家园已全部交付使用,入住农民2104户。

    三、强化政策扶持,助推社会事业发展

    为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准和群众满意度,经进取争取,镇党委一是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并经过举办消夏晚会、文化艺术节、春节联欢会等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是新建了学生管理中心、幼教中心和第三小学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吸引邻近市县、农林牧场和周边乡镇3000余名学生在通北就读,占在校生总数的40%;
    三是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市第二医院门诊综合楼,增加了CT、生化检测仪等先进的诊疗设备和120急救车辆;
    四是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就医得到根本保障;
    五是实施了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等综合救助措施;
    六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为230名进城农民办理了城镇户籍,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有效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浅谈小城镇建设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握和设计新小城镇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小城镇建设提出几点提议。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提议对策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超前规划意识差,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

    有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带有必须的随意性,甚至有的地方是边建设边规划,或先建设后规划,搞重复建设,使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没有明显地分出功能区,为远期发展没有留下充分的余地;
    缺乏编制乡镇的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更谈不上特色设计,使得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没有明确分工。

    (二)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有的地方把握的不准确,盲目追求面积向外扩张,一味地征地大搞建设。大部分中心镇建制规模普遍不大,没有做到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本事较弱,在筹资上没有广度,不能合理运用扶持建制镇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的资金。在经济实力上,缺乏第二、三产业的支撑,使得城镇吸纳积聚功能差。

    (三)资源、土地等因素制约小城镇的发展

    由于农村团体土地拆迁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不完善,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有的没有签订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不规范,法律不生效,小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使小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变得突出。土地利用规划受到制约,不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影响小城镇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满足不了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比如: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没有排污管道系统和集中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等,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本事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低下,存在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制约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提议

    (一)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小城镇的建设要研究未来的发展,树立精品意识,规划时根据本地的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实际情景和特色优势,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本事,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贴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小城镇发展的重复建设,使其协调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不要盲目模仿,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打造特色上,根据本地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在统筹城镇关系上,从整体上设计小城镇的发展,构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小城镇体系,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

    小城镇建设不能只研究单一的因素,应从资源、产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研究城镇化的建设,综合来统筹设计不一样的城镇规模。异常是从以工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根据不一样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本事来确定。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底蕴,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带动城镇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提升城镇扩张聚集本事和承载本事。全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能够建设生活垃圾发电项目、物流运营信息服务项目等,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本事;
    但在农业方面也不能放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及时清淤,提高农田排涝抗旱本事。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重点抓好“四个一”起步模式,即:建好一条标准主街、一个规范市场、一个规模住宅小区、一个休闲广场的小城镇。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按照“签约项目抓落地、在建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达产”的思路,在优化投资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发展,跳出旧框框,跳出镇村看问题,拓宽思路,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

    产业集聚、支撑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比如:允许农村团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以农民或农村团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代替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使农民能够在不直接参与土地经营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在补偿机制上,实现农村团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价,使农民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补偿。在投融资政策上,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
    逐步建立团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大力实施村镇道路改造提升,翻修各主干路段,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各生活小区地下管网、供电供水,同时,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统筹规划,同步配套建设;
    在镇容镇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建筑市场管理、城管监察等方面加强组织和管理,让街道绿化、镇村周边绿化、美化,实现秩序良好、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推进学校教学楼建设。全面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让群众就业有岗位,坚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进取性。

    关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探讨

    我国出台了“小城镇大战略”方针后,我们要根据实情敲定了自身发展的大政方略,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本文试从**镇建设管理情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是云南**县的第一大镇,位于县境东北部,瑶玲山南麓,又因西南和嘉丽泽毗邻,古称嘉玲镇。**镇地处东经103o05′~103o15′,北纬25o11′18″~25o20′53″,跨经度10′,经纬度9′35″,东临小新街乡,南接四营乡和嘉丽泽农场,西连杨桥乡,北靠寻甸县,西北隔蛇山与嵩阳镇毗邻,东西最大横距18.5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7.6千米。国土面积120.5平方千米。**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末年就构成集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粮仓”“花灯之乡”“龙灯之乡”的美誉。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涡流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雨量996毫米,年日照约2073小时,无霜期200~220天。**镇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沟渠纵横,水利化程度高,灌溉方便。全镇林地和宜林地占全镇总面积的26%,活力木蓄积量为54880立方米,森林覆盖面积达23.9%,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全镇经济的发展供给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千米,距离省会昆明47千米,至曲靖78千米,320国道、“昆曲”高速公路、“嵩待”高速公路、“马厂”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全县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全镇边境辖17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390人

    ,主要居住着汉、回、苗、彝4个民族。1996年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名列“云南省百强乡镇”第36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族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8357万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3.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9848万万元,增15.9%;
    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增8.5%。俱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总体部署,进取应对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诸多挑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十一五”以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也离不开中农办、农业部的关心、支持和帮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二、工业支柱得到贡固,非公经济发展迅速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镇以“工业强镇”为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激活内资和项目争取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抓手,明确目标,强化职责,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强镇”作为我镇建设的核心,近几年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进取的作用。充分发挥我镇现有优势、大力挖掘潜在优势、努力创造新的优势,用资源和市场换项目,把最好的资源配置给最好的项目,吸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入驻**发展。

    切实把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确保一人长期在外招商。强化招商方式,继续推行专业队伍招商、产业招商、以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接触客商,对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迅速组织人员前往联系接洽,邀请客商前来**考察投资。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加压增责,实行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对镇、村干部分配任务,定期上报有价值的信息,联奖联罚,调动全镇干群获取信息的进取性。

    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诚信环境,为外商供给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质服务。对已引入的企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镇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简便和规范行政审批,突出服务效能,为企业供给广告宣传、信息发布、金融对接、土地资源等帮扶措施,帮忙企业解决具体问题,保障企业能“招得进、留得住、发展快”。

    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按照“突出重点、培育骨干”的发展思路,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市场开拓为重点,巩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的支柱地位。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3亿2197万元,增14.2%。

    认真落实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以**商贸集市、狐焦地镀锌企业、马旗屯铁件加工、小铺餐饮服务业为支撑的“一心三点”园区的建设力度,促进和带动了全镇非公经济的发展。非公经济的发展领域,从商品流通、饮食服务为主,逐步向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行业扩展,构成了多元化、宽领域的发展格局。2004年,全镇非公企业发展到1113个,从业人员6765人,完成工业增加值8914万元,实现营业收入5亿7172万元,实交税金899万元,比上年增12.1%。

    三、实施城镇化战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具有重大意义。中央指出,要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都异常强调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改变云南落后状况、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努力构成资源节俭、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区域协调、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云南城镇发展新格局。

    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兴农”的发展思路,镇政府把集镇建设和管理作为树立**形象,优化发展环境,带动商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工作来抓,农贸市场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扩大了市场容量,促进了商品流通。加强了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变了交通拥挤,集市脏、乱、差的状况。

    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畜饮水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0万元,兴建农田水利工程72件,安装各种规格管道47937米,建闸35道,建成烟基地500亩,完成东屯1350亩早洋芋基地建设,支砌三面光沟2918米,清淤除障9万多米,改善灌溉面积1800亩。烂泥箐水库除险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通村通组道路硬化率得到提高。2004年,共投资140万元,安装输水管道47797米,支砌石方17323立方米,重点解决了李官、东屯、大月字本3个村民小组932户共3861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四、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镇在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必须的困难,具体为。

    1.基本上没有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镇规模小,功能发育不全,建设起点低,机制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设施不配套,吸纳劳动力少

    2.规划工作滞后,起点不高

    缺乏科学的论证,既未编制控制性详规指导建设,也未体现出地方特色、特点。一是照搬城市的规划模式,相同或类似的楼房、街道、园林、景点在许多小城镇重现。二是只顾眼前利益,沿交通要道呈带状安排规划。因为急于招商引资和扩大城镇规模,求得经济回报,大部分小城镇把规划中的发展重点放在交通要道两侧,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影响了车辆通行秩序。三是规划建设意识淡薄,部分乡镇领导随意改变规划用地的性质,甚至将原规划的公共设施用地或绿地改作商住建设,使规划成了好看不中用的一纸空文,规划失去了龙头指导作用。四是无本事、无经费及时修编规划。

    3.建设无序,重点分布不合理

    有些乡镇引进的项目或自行组织开发的项目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办理手续,属“多无”工程(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无施工项目立项意见书、无施工许可证、无资质单位设计图纸、无质监部门监督、无资质队伍施工),给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目前,在政绩目标的驱动下,各镇存在不顾本地实情一哄而起争发展的现象。小城镇建设要注意抓重点,不能遍地开花。

    4.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

    城镇建设需要很多资金,但从现有财政体制而言,靠各级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目前,众多小城镇的供水、排水、排污、道路、照明、环境卫生、绿化、娱乐等基本设施不配套,硬环境较差,很多镇依然是“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5.城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集聚功能尚未构成

    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无法构成效益,集聚作用小,城镇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

    6.政策措施不配套,城镇化工作难到位

    小城镇建设是牵涉各部门工作的系统工程,仅有宏观上的政策是不行的,所以镇级政府应制订与中央确定的大战略相配套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而实际上各级政府仅停留在层层对应组织会议传达,对小城镇建设工作落实情景检查督促相对较少,使工作流于形式。

    7.管理跟不上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单位,是镇建设所或站,对建设所实行双重管理,其中以镇管为主。建设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多数工作人员没有受过系统专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少,管理水平低,加上经费没有保障,技术力量流失严重,势必影响到管理。县级建设行政部门虽有必须的技术力量,但其工作的重点是确保县城的需要,对乡镇往往鞭长莫及。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1.加强城镇规划,强化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

    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也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各级政府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城镇规划,从规划组织编制开始,建立工作问责制度,从城市建设资金中调剂部分资金补助城镇规划编制经费。对一些位置特殊的重点镇,除了技术支持外,由县级政府全额出资统一组织力量编制规划。小城镇规划,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的超前性,还要对每个城镇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注意规划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因势因地制宜,按照一个镇一个规划一个特点的要求来进行。

    2.建立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实施多轮驱动发展战略

    要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民间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化投资的建设体制。一是用好国家部分建设资金的投入,确保对城镇交通道路、排水、排污及垃圾处理、城市绿化亮化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场馆场所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二是针对小城镇住宅开发、供水、市场建设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调集社会民间资金来解决;
    三是引入金融机构参与开发建设;
    四是“以地生财”,聚集城镇建设资金,建立小城镇建设用地流转有偿使用制度,在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的前提下,以土地拍卖、转让、入股等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

    3.供给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环境

    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原则,实行更加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从税收、土地出让、转让、流转、劳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个人和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经营和管理,进取引导乡镇、私营企业集中到城镇建设,构成规模效益。切实实行城镇户口新制度,经过团体土地内部流转方式,用活新农村建设政策,解决农民进城用地,有条件的城镇,还可引导农民进村入镇建设。要不断扩大小城镇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让农民、企业进了城,留得住。

    4.构成制度,加大治镇管镇力度

    用“大战略”的眼光和胆略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经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类建设行为,使小城镇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定期轮训县、镇两级主要领导。委托党校或有关专业院校对其进行系统的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和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封闭培训,全面提高县、镇领导依法治镇管镇的水平。

    其次,制定科学的量化指标任务。把小城镇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管理职责制,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城镇建设量化考核标准,结果的优劣作为年度政绩评定的主要依据。

    再次,政府部门应当把发展小城镇的目标要求与对政府领导的考核和使用挂钩,在任用和提拔干部时,把对其工作职责的考核和对其执行力的考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机制上保证小城镇领导和镇建设所(站)干部的任期要相对稳定,以文件规定统一由县级财政供养小城镇建设管理队伍,解决其工作经费问题,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最终,进行严格的监督。市、县成立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对本级行政领导的工作负责,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强化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的考核监督。

    四、结语

    **镇建设经过多年拼搏和奋斗,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综合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1当前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需求

    分析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和需求,为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供给依据。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构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有几种情景

    (1)小城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发展

    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景,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供给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必须的发展规模,可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2.3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公路、河流两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业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加大对地处大、中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注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治理。各个地方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认证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方案》,搞好重点区段秸秆禁烧任务的落实,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取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引导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严格处理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效果的,要予以停止。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命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其死灰复燃。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对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复。

    2.4切实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在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建立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检测和评价体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企业和职责人必须要严格追究相关职责。政府要站在必须高度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基层环保的薄弱处着手。最终,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在群众中建立自治的环境保护监督小组。

    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资料提要】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有: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等等。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坚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人口产业政策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可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仅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一样的基础条件下、不一样的时期、不一样的小城镇各有不一样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此刻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到达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那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景看,此刻有一些领导异常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
    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
    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所以,必须向相关领导异常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可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仅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仅有3.5万人,并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景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景看,要在面上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必须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资料。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可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
    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可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当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能够自我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团体还是个人,都能够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构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经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供给中长期贷款。具体能够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能够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构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并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可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构成自我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十分严重。并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此刻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研究有主导产业基础,并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到达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进取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我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忙已经初步构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构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景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构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
    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异常是已经构成拳头产品或构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我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能够经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构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构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构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资料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

    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构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能够依据各自的优势,构成不一样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此刻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可是6000多人,并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并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一样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团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先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当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异常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团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团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进取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能够照常有饭吃,入镇的进取性就会高涨,可是能够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进取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

    原有宅基地按必须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进取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根据国际经验和相关数据测算,我国未来将有近5亿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我国有不少地区,异常是中、西部面临很大的挑战,城镇人口至少将翻倍。若所有新增城镇人口全部进入大城市,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政治的风险,是不可行的。”[[[]于立、彭建东:《中国小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2-67页。]]现阶段应尽快提高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加大小城镇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吸引很多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按照集约式和生态化的城镇化发展方式,重视农村人口的非农业化以及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在小城镇的聚集,经过合理的城镇规划布局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导人口、资源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聚集,强化小城镇的作用和功能,从而解决多数小城镇“城不城,乡不乡”的混乱现状,这将是中国小城镇规划建设和中国城镇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达目前为止,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费孝通在1983年的《小城镇——大问题》文章中提到:“要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瞭望周刊》1984(02),22-23页。]]WWw.eeelw.经过推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所以,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很多农村人口转移的有效出路。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其自身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一些地方由于缺少长远的科学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
    有些地方不顾自身客观条件而出现盲目攀比、扩张的倾向;
    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应对以上诸多问题,对于现代小城镇建设的研究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2.2小城镇建设面临问题

    小城镇的建设既要进取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又要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特色,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合理的区域布局能够促进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然而根据作者的调研发现,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在历史、传统、建筑等方面的特色逐渐淡化,无论对农村还是城市居民,这些小城镇的吸引力都十分薄弱。”[[[]于立、彭建东:《中国小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2-67页。]]

    (1)小城镇建设最大的困惑是整体规划。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充分研究其地势、交通、经济、居民生活和城市分区等方方面面,总体分析之后,进而做出整体规划。由于涉及到城市规划的基础方面综合考量,诸如整合整体城市风格、主干道设计、城市基础分区和城市文化方面,并且工程量浩大。所以规划时常常忽视整体规划原则,而只是基于某一部分的情景进行定点规划,导致城市整体看起来混乱,缺乏整体性。应对这一难题,应当需要的一套整体设计办法。

    (2)小城镇规划最尖锐的矛盾在于城市分区混乱不合理。由于小城镇包含很多旧的工业厂房集中区,许多工业厂房现已经停用,破败不堪,并且占用很多城市用地。很多下岗工人、低收入人群聚居在此周围,治安和生态环境较差;
    由于老城区建设较早,城市区域规划道路设计不合理,并且由于缺乏管理,很多的棚户违规建筑常常侵占街道使得市区街道拥挤。另外相应配套的城区基础公共设施十分缺乏。此刻的道北城区生活区与生活区、生活区与工作区、生活区与公共区域划分十分不明确。所以新城的城区规划应着重突出对老城区混乱的分区进行整合,寻找一种适宜小城镇的分区设计,尤其应注意对居民区和公共区域的规划。

    (3)现代小城镇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城市均衡发展。绝大多数由集市发展而来的城镇在发展中常常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由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带动的市区经济迅速发展也体此刻市政建设上,城区发展极不平衡。现代小城镇建设规划需要调整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情景,并且要使基础配套设施适于未来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小城镇建设论文 (汇总8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搜索更多其他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章首尾贯穿,一气呵成。

    推荐访问:汇总 小城镇建设 论文

本文链接:https://www.szjyled.com.cn/fanwendaquan/zhuantifanwen/4551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子良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72418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